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大讨论(一)
以机制体制创新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以讨论促发展”的统一部署下,学院/医院全院上下积极开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大讨论”活动。学院/医院科研科结合日常工作,在“十三五”规划总结和“双一流”数据填报梳理近年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和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对标业内标杆高校及重点学科,结合走访征集意见建议,积极找寻问题差距、思考破题之道。我们首先梳理了如下几点问题:
1、进一步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一流学科建设。
学院/医院现行科技人才薪酬制度、科研管理机制和学术评价标准仍存在分类评价尚显不足、评价标准相对单一、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创新人才作用的更好发挥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解题思路】:进一步落实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科研管理,完善有利于科研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推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积极向学校人事、科技部门申请“特区政策”,推动学院/医院科研实验中心PI制运行管理办法落地实施,实行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按照能放尽放要求加大PI负责人项目、团队管理及资源配置权,给予PI及团队特殊才人晋升通道和名额,激发科研创新内生动力。
2、优化学术团队“组合”,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发展。
在对学院“十三五”期间科研项目、成果的梳理中我们注意到,虽然我院科研领军、拔尖人才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硕,在大项目承接和大成果产出上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院科研学术团队构建和学术梯队建设尚显不足的现状。诚然,我院教学口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超过80%获得过部省级以上级别的项目,但从研究内容来看仍呈现出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学科传统优势方向后劲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院针灸、推拿两大主干学科科研实力不平衡。怎样更好发挥针灸学科“头雁效应”及团队优势,凝练和聚焦研究方向,打破学科间壁垒提升推拿研究实力,实现学院整体科研能力跨越式提升,是我们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解题思路】:以针灸推拿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四川省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针灸与时间生物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针灸经穴效应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为依托,以平台管理机制改革和科研人才管理模式创新为基础,以PI制的推行为契机,打造“方向+领军人才(负责人)+学术骨干”的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可在现有科研项目或研究基础上凝练研究方向、组合团队成员,形成研究方法技术相对统一的“技术驱动型”科研团队(如针推循证医学与临床评价研究团队、针推神经影像研究团队、针推代谢组学研究团队、针推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针推成果转化及设备开发团队等);也可突出学科特色,聚焦针灸推拿防治优势病种、适宜技术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中提到的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等重大疾病和临床常见病,组建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的“病证分类型”交叉学科项目攻关团队。
团队需围绕研究方向构建老中青结合的合理人才梯队,规模以承担任务或研究需求为导向,一般不超过10人。团队负责人需为该方向、领域高水平拔尖人才,团队成员可作为固定成员,也可根据任务及自身需求作为流动成员在团队间流动。负责人既可在学院、学科内部招募人员,也可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组建团队。除团队内部交流学习外,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团队评价激励办法,定期组织团队组间交流,分享新技术、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和管理心得等,增进学院科研氛围和相互了解,促进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加快成长。
3、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提升学科文化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们看到了针灸推拿在疾病的治疗、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也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医药科普工作的价值和使命。但由于场地限制等因素,学院/医院目前还没有建立科普基地,怎样整合现有资源申报建设科普基地,进一步发挥好学院/医院糖尿病防治中心和针灸推拿学科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今年科研工作的又一重点。
【解题思路】:积极规划和争取汪家拐校区学院/医院科普基地建设用地,努力达成科普基地建设硬件要求。通过参观学习国学、眼科学等科普基地建设情况,借鉴其先进经验,整合学院/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糖尿病防治中心优势资源,积极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把普及中医针灸、推拿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与糖尿病防治方法科普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学院科普宣传工作的力度和广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