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健康报》第二版头条报道了我校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校长梁繁荣教授领衔的科研成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针灸疗效与穴位有关还是无关
针灸治病是确有疗效还是安慰剂效应?针灸疗效与取穴相关,还是扎哪儿都行?近10年来,围绕这些疑问,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结论各不相同。一项由“973”首席科学家、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校长梁繁荣教授领衔的系列研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动摇针灸地位的谜题
在梁繁荣的印象中,围绕针灸的争论至少要追溯到2005年。当时,针灸的作用机制已经通过科学研究被部分揭示。有许多国内外试验表明,针灸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分泌内啡肽,这种化学结构与吗啡类似的神经肽,有麻醉、镇痛作用。内啡肽还有调节心血管的功能,这也解释了为何针灸对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似乎也有疗效。
但与此同时,国外科研人员却发现,针灸和假扎穴的镇痛效果一样好,与使用镇痛药一样有效,和是否扎对了穴位没有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来自德国科学家Linde。2005年,Linde团队以针灸适宜病种偏头痛为例进行了大样本临床试验,把穴位和非穴位做对照比较,并将其结论在《美国医学会刊》上发表:“中医传统针灸按辨证取穴治疗对临床疗效无帮助。”该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这意味着针灸临床疗效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被否定,针灸的科学地位被撼动。
1998年-2009年,国外相继做了12个类似研究。“针灸辨证取穴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有些研究有差异,有些没差异。”梁繁荣说。
在2007年11月召开的美国针灸学会年会上,经络上的穴位是否具有特异性的疗效,被一致认为是关系到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2010年,该学会发表的白皮书更明确指出,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是针灸研究面临的难题之一。
“我们的团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研究的。”梁繁荣说,这项吸引了全国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是国内首个针灸“973”项目。
循证研究为经穴正名
“当时我们想,要用高水平的研究回应国际争论。这个高水平指的是既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要采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梁繁荣表示,以德国专家为代表的多项试验采用的是循证医学原则下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国也要走这条路。
起步之初,项目组首先对真穴和假穴进行了细分。“在取假穴方面,国内和国外研究取穴的方法不一样。”梁繁荣介绍,国外研究多采取远端取穴,例如真穴在腿部,假穴可能就取在上肢,而国内研究中的假穴则在经穴旁开两经之间取穴。“为了使结果更有说服力,我们两种假穴都用,分了两个假穴组。”
研究首先瞄准了与德国试验相同的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在针刺治疗急性偏头痛即时效应的研究中,18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少阳经穴组、非穴1组(经穴旁开两经之间)和非穴2组(远端取穴)。通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24小时头痛复发率等指标评价针刺的即时效应。研究结果与德国试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差异。相同的是,经穴针刺治疗急性偏头痛即时效应优于非经非穴针刺,但这种差异不显著,都能缓解疼痛。不同的是,针刺后2个小时和4个小时,经穴组的止痛效果依然存在,且在防止头痛复发或加重方面效果明显,而非经非穴组的长期持续效应较差。2009年,该发现一经发表即引来国际学界高度关注。
但项目组并不满足于此,后续又进行了针刺治疗偏头痛长期效应研究。来自国内3个试验中心的480名患者通过同样的随机方法分为3组,采用HANS电针仪每天治疗1次,在入组0周、4周、8周和16周时分别评价头痛天数、头痛次数、头痛强度分级、VAS评分、头痛伴随症状天数等指标。结果显示,经穴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非经非穴组,且越到后期优势越明显。
随后,项目组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和急性脑梗塞3个病种共1769名患者分别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得出与偏头痛研究一致的结论:经穴组效果更优。
中外结论相左有缘由
这一系列研究的相关论文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后,不但学界高度关注,而且德国科学家Linde本人也认可。但又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既然都是严格遵守循证医学原则的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如此大的结论?项目组在研究国外相关试验并与研究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端倪。
“首先是对照组的设计。”梁繁荣分析,目前在国外的经穴特异性研究中,被用于作为常规针刺对照的方法可基本概括为非经非穴、浅针刺和安慰针刺,几乎很少涉及不同经穴之间的比较,例如同一条经脉的不同腧穴,或不同经脉相同属性的腧穴之间的比较。“我们认为,在关注经穴本身的特异性治疗效应时,应综合考虑穴位本身的属性和穴位所在经脉的属性。国外科学家都是西医出身,不具备中医经络知识。以德国试验为例,是通过专家调研,取问卷回复中重复率最高的几个穴位做真穴,这种取穴方式本身就不符合中医理论。”
而假穴采取浅针刺的方法也被认为值得商榷。“浅针刺刺激的部位在针灸学理论中被称为皮部,隶属于十二经络系统,因此刺激皮部是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假穴。”梁繁荣说。
另外,国外目前开展的经穴特异性影像学研究大都以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但梁繁荣项目组对经穴功能状态与特异性的研究证实,正常生理状态下经穴相对沉寂,异常病变时经穴才变得相对敏感。也就是说,在疾病状态下,特定经络、特定腧穴更为敏感,针刺产生的特定临床疗效会更显著。
新发现引领研究再深入
项目组还发现,经穴特异性不是稳定的,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最首要的是针刺穴位手法。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经穴发挥作用的前提,得气与针刺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疼痛是截然不同的。
研究发现,针刺得气与否,引起的临床效应是有差异的。同时,针刺的间隔时间、辨证准确度、穴位配伍、操作人员个人技术水平等也显著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甚至,针刺穴位特异性程度也会因治疗病种的不同,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研究发现,相对于偏头痛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中真穴、假穴对照组的效果差异更为明显。这些发现打开一扇扇小门,吸引项目组开始更深的探索。
梁繁荣把此项研究的终极目标分解为4个递进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回答有没有穴位特异性;第二阶段,回答穴位特异性的影响因素;第三阶段,阐明穴位特异性的作用机制;第四阶段,成果转化。目前,梁繁荣的计划已执行过半,而在他看来,最艰巨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国际研究团队的协作与交流,将经穴特异性理论用国际认可的科学语言深入诠释,推动针灸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