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多少历史性时刻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多少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多少标志性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激情满怀。听亲历者讲述一段成中医往事,回顾过去,充满自豪;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中药标本馆是集教学、科研的综合实体,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今天的中药标本馆是学校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
30年前的标本馆
标本馆的建设,头绪繁杂,涉及面广,历届校领导高度重视。常跃五院长、李明富校长、郑士杰书记、万德光校长等为标本馆的建设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温江新馆建设中,从策划、设计到布展,梁繁荣校长、余曙光校长都先后亲自把关。
万事开头难,中药学专业创办于1959年,其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当时没有标本馆,第一代中药学老师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实习基地考察工作。60年代初,有一次李仿尧老师、贾敏如老师、曾万章老师、刘代明老师等到阿坝州茂汶县海拨3000米的高山考查实习基地,进入深山后,迷失了方向,直到天黑,没走出深山。后来找到一岩洞,就在一个岩洞架起篝火,烧起火,是一避寒,二是防野兽。直到第二天天亮后,大家才带着疲备的身体离开岩洞,走出深山。
“镇馆之宝”——虎骨标本的由来
1989年,自贡市动物园一只老虎老死后,听说虎骨在成都市中药材公司,校领导马上开会研究,在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批专款买了这具虎骨标本。目前中医药院校中,只有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有一具完整的虎骨标本,是馆内的“镇馆之宝”。
用扁担从海南挑回道地药材
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今天的成中医人,不但要传承老一代老师艰苦创业的精神,更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继续努力前行。每当我走进中药标本馆道地药材展区,看到“榔胎”标本时,就想起了我们尊敬的李仿尧老师,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这份标本来得太不容易了!1972年,李老师从海南转站数省,用扁担从海南挑到华东,从华东担回成都。途中挑断了三根扁担,李老师的肩上也磨起了血泡……当时李老师在海南收集的标本,本可直接在海南寄回学校的,李仿尧老师想到学校的经费也不宽裕,节约一分钱也是钱。人们说李老师就是成中医的一头牛,李老师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成中医发展到今天,与李仿尧老师这样的老黄牛流血与流汗分不开。
在香港餐桌上“收集”的中药标本
老一辈成中医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他们爱国爱校、爱岗敬业,不管是在校内校外、本土他乡,心里装着的都是与自己的专业、岗位相关的事儿。标本的收集是品种鉴定的重要环节,2002年1月,贾敏如老师在香港就餐时,发现餐桌上有一道菜是鲍鱼,鲍鱼的外壳就是中药里的石决明,为多基原品种。为了收集标本,贾老师等用餐的人把鲍鱼肉吃完以后,一桌一桌地收集,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感到由衷敬佩,这种行为不但没有降低教授身份,更让人感受到这种敬业精神的可贵。
在康巴高原的雨季采集标本
2001年8月,我们与摄制组一行,到了甘孜州德格县,为网上标本馆收集素材。8月份是康巴高原的雨季,绵雨不断,在野外工作,为了抢时间、节约开支,下不下雨,工作都得照常进行。我们一边冒雨前行,一边寻找药用植物。行间,突然发现了羌活,正是花期,大家都非常兴奋,拍照的凌宗士老师和龚荣生等同志,忙架起摄影架,拍摄了羌活、秦艽、升麻、独一味等药用植物。拍摄完后,凌老师、龚老师他们的衣服湿透了。当地人说:“这段时间,高原上雨多,为什么不带雨衣?”其实雨衣是带了的,被凌老师、龚老师用来保护摄影器材了。这件事已过去好多年,一说起雨衣,就想到当年在野外拍片的情境,至今难忘。我校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业界名列前茅,与我们职员素质是分不开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与传承。
富饶天府、文明巴蜀,孕育了“中药之库”,丰富的中药资源,令我们自豪,激励我们前行。生于斯、长于斯的巴蜀儿女生生不息、奋发图强,创造了令人神往的巴蜀古代文明。在标本馆的规划建设及各类标本的收集、鉴定、制作、养护中,凝聚了无数前辈和同仁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将铭记为本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
中医药标本馆事业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业的事业,是鼓舞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是开启现代中医药发展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标本馆的建设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国内外中医药界同行的支继续支持下,在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标本馆将会不断增加新内容、增添新风采。
作者:原中药标本中心主任、中药标本馆馆长卢先明教授
(资料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宣传部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