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举行“大学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我校范昕建校长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范昕建首先祝贺安徽中医学院成功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感谢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对我校办学的关心和支持。
范昕建指出,我国目前独立建制的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中,除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其余22所均为省属地方高校。50余年来,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为了我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成为了我国中医药教育体系的主体。地方院校具有以面向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办学宗旨和由地方政府管理和投资两个显著的特征。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学发展,应当突出“地方性”、“行业性”、“多样性”和“应用性”。
一是突出地方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迥异,各具有自身显著的资源、产业、地缘等比较优势与特色。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优势也在地方。因此,突出地方性是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办学的方向和特色。
二是突出行业性。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比较优势在中医药学科。面向中医药行业的需求,发展中医药学科,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是其办学的主要方向。反过来讲,中医药事业与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政策、体制机制环境,也会反作用于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影响其办学的发展。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把握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抓好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比较优势,突出学科特色,以有为争有位。
三是突出多样性。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中医药科学的分化,社会经济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也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学科专业设置由中医药学科拓展到中医学学科相关领域和非医学学科领域,各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依据社会需求开设了许多非中医和非医学类专业,专业设置已覆盖医、理、工、管、农、文、教等7个学科门类,相当一部分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中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超过中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目前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层次覆盖了从专科到博士教育的完整系列。此外,各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医药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一成不变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
四是突出应用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所不同。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基于其在人才培养层次、服务社会的方式和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功能,以及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层次的需求,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范昕建强调,上述4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增强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符合度。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谷晓红、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之虹、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华、安徽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杨任民和国家名老中医徐经世相继发言。出席论坛的还有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德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医药学学科主任王昌恩教授,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董明培,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陈贤义、副总经理杜贤,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负责人。
(校长办公室 罗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