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参加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第一次工作会议暨中医药AI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成立大会
5月9日-11日,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第一次工作会议暨中医药AI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我校校长余曙光、教务处处长胡一梅、临床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郑君以及6名中医学九年制学生代表参会。
会上,余曙光被聘任为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专家及副理事长,并作题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学科交叉视域下中医药教材体系的构建思考》的报告。他指出,新时代中医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创新打破学科壁垒,推进中医药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为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提供知识支撑,助力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创新实践能力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会议同时设中医药院校九年制学生交流分论坛,开展中医拔尖创新人才(9年制学生)培养的深度研讨。
我校9年制学生(2024级博士1班)刘傲南以“守正创新:AI赋能中医本科教育的‘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构建”为主题,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中医人才培养的实践框架,通过构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能力”三维一体的AI课程平台,聚焦解决传统医学教育中知识体量庞大、实践资源不足等难题,深化中医经典学习、优化临床思维训练、强化科研创新能力。
在“9年制学习经验交流”主题沙龙中,我校9年制学生(2024级博士1班)吴立娇以“规划为舵 行动为桨——九年制医学生成长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了自身贯通式培养的学习历程。她提出“三焦管理法”将长期目标拆解为阶段性任务,并通过“执行力象限法”优化时间分配。吴立娇表示:“规划与执行力是突破多任务困境的关键,唯有将宏观愿景转化为微观行动,方能实现临床、科研与学业的协同并进。”
作为全国中医药AI课程与教材建设联盟理事单位,学校将继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医学教材体系化建设与教育创新,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医药人才培养,助力中医药事业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生机。同时此次会议也为九年制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既是学校九年制教育成果的展示,也彰显了青年学子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厚基础、强经典、重创新”的培养体系,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传承发展贡献成中医力量。
(文、图/教务处 杨丽萍 审稿/胡一梅 编辑/于晶晶 终审/刘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