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承办2025年第三期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班
4月17日-1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承办的“第三期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班”在成都新华宾馆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陈令轩、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米银军、学校校长余曙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四川省、陕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青海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等省(市、区)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教育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等200余人参加线下培训,约1.2万人参加线上培训。校长余曙光、副校长国锦琳、学校原副校长彭成分别主持开幕式及授课议程。
开幕式上,余曙光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我校的发展概况和学科建设成果,对与会领导、专家和参训的学科带头人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提升班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奋力谱写健康中国建设崭新篇章的形势下召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我校组织承办,将围绕中医药重点学科组织管理、重点学科运行管理、建设经验与亮点分享三项核心议题进行,希望以此次培训班为平台,以学科建设为纽带,持续深化中医药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打造中医药学科建设共同体,共同推动中医药重点学科高质量发展。
米银军致辞介绍了近年来四川省中医药事业和学科建设取得的进展,就新时期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提出深化学科内涵建设、主动融入区域建设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三点建议,希望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持续推动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深度融合,携手谱写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陈俊峰讲话谈到,十四五以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更需发挥重点学科建设在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等改革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承办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班,致力于打造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高质量平台。
第一天授课,陈令轩作《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情况介绍》报告,他讲解了学科的概念,梳理了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进程、存在的问题和主要任务,强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以主干学科、优势学科为中心,做好基础与交叉协同,打造先进学科群,形成强大合力,凸显学科建设集群优势。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伟教授作《谋深做实,追求卓越,“一流”学科建设》报告,提出深刻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从“队伍、机制、指标、保障”四大方面系统性推进学科建设。河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李建生教授作《以目标为导向,推动中医临床学科高质量发展-以肺病学科为例》报告,介绍了河南中医药大学肺病学科建设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施建蓉教授作《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创新发展与中医药特色》报告,指出中西结合学科建设既要传承中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分组研讨中,按照学科大类分为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组,中药学学科组和中西医结合学科组三个研讨组别,来自不同高校、科研院所、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等展开热烈交流和灵感碰撞,为搭建中医药学科联盟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天授课,解放军总医院中医学部主任杨明会教授作《中医药重点学科团队建设规划与运行》报告,他从中医药重点学科团队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医药重点学科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模式、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与展望等方面阐述打造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医药学科团队的路径。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彭代银教授作《发挥高水平学科优势,培养高质量中药专业人才》报告,他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学学科为例,阐述中药“专业五能”人才培养思路与内涵。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振国教授作《凝方向,筑平台,聚人才—中医药基础类重点学科建设与团队管理》报告,提出基础类学科应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建设学术引领和人才支撑,瞄准中医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和利用,不断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余曙光研究员作《数传千古、智启未来,走好中医药学科发展创新之路》报告,阐述了“学科”衍变的沿革与逻辑、“学科组织”的三种形态和四阶段任务,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医药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新阶段数智赋能中医药学科创新发展的“智教、智研、智转、智管”策略思考。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班”是为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会工作精神,加快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由中华中医药协会主要承办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截止目前,培训班已开办三期,近30位中医药学科建设领域权威专家授课,培训对象为全国各省(市、区)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中央统战部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培训内容涵盖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概念、工作范畴,学科建设管理理念、协调机制,学科建设成功经验、方法思路等,高效服务“十四五”高水平重点学科统筹管理和内涵建设,为推动中医药重点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图/发展规划处 审稿/吴曦 编辑/刘承云 终审/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