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致敬百年历史风云中的四川科学家,省科协、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共同举办以“致敬科学家 追梦新时代”为主题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百年来,四川科技事业取得卓越成效,离不开在川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经过遴选,致敬代表人选名单正式出炉。120名在川工作过的科学家入选。其中,院士代表人选99人,除院士外的代表人选21人,我校中药学奠基人凌一揆教授入选。
一、人物介绍
凌一揆(1925- 1992),男,汉族,重庆市永川县人,著名中医药学家。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审组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组召集人、北京“九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药典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振兴中医领导小组成员、四川省高校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等学术兼职。并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副主委,成都中医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1954年凌老设计和讲授《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1956年组建本草方剂教研室。1957年主编了成都中医进修学校自用教材《中药学讲义》。1959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中药本科专业,奠定了中药学一级学科基础。1959 年 4 月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中医学本科教材编写会议,其中,《中药学》教材由成都中医学院负责编写,这就是全国统编第一版《中药学》本科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0),一版《中药学》本科教材的编著与出版,是对传统本草学的一次较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为此后各版《中药学》本科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蓝本。凌老负责及主编了第1-5版全国统编《中药学》教材。1975年评为教授。1977年成为我国首批中医药硕土研究生导师。1978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中药标本室和标本园。1981年成为博土生导师,1984年招收了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1988年成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91年为我校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专著10余部,倡议、策划、主持及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第1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4项,研制新药及保健产品10余个,获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其间历任成都中医学院教学科研科科长、本草方剂教研组主任、中药教研组主任、文献研究所所长、中药研究所所长、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副院长及名誉院长。
二、学术精粹
凌老睿智博达,学贯中西,学术见地颇高,为我国中医药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教材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与临床实践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理念和模式。
(一)重视中药基础理论与合理用药。凌老主编的《中药学讲义》及第1-5版全国统编《中药学》教材、指导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以及独撰的学术文章,均反映其重视对中药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研究,并强调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凌老提出中药药性核心观、方药配合“性效取舍”论、“合理用药”认识观、“性—效一用”关联的辨证用药观、中药材“采、种、制、用”四要素思想等新观点。
(二)构建育人理念与教育模式。凌老率先在全国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书育人,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且在全国发挥着引领作用的理念和模式。重视强能力、重实践的“精思笃行”理念; 注重“医药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产一学一研”结合。他强调精思笃行的育人观、倡导医药结合与多学科融合理念、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才培养模式等新理念和模式。
(三)创建学科与科学研究新思路。凌老高屋建瓴,是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提出了不少学术观点和综合性思路。1959 年中药本科专业的创办,使传统中药人才培养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系列,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了中药本科专业及教材建设,凌老提出“大中药”的概念,构建了中药学一级学科基础模式,“大中药”概念的提出和“大中药”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凌老“系统中药”思想的主要内容。伴随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科不断分化,凌老构建了“继承与创新、传统认识与现代科技、分化与综合”的三结合理念。凌老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主张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基础理论以及方药的奏效原理,以阐释其科学内涵,提倡中药现代化及成果转化。
(四)治病关注“气血”。凌老青年时期行走乡间,悉心诊病,从事临床工作。依据发表的文章及专著,临床治病特点主要概括为“气血失调”是发病的主要病机、“调气化”是治病的关键两方面,即重视“气血”关键核心。凌老认为疼痛的病因病机众多,其关键病机则为“气血失调",迄今仍有指导意义。治失眠重视“调气血养心肝”,针对气阴不足导致的健忘、多梦、头晕、身倦乏力等失眠症,研制了能补气养阴,宁心益智的“宁心益智口服液”(人参、黄芪、龟甲、玉竹、益智仁、远志、五味子等组成),广泛用于临床。治病用药“调气化”,主张用中药“充养化源,复旺气化; 流行宣通,振奋气化; 清凉潜镇,平抑气化;消除外邪,维护气化”,使气化复常。强调重视对中药调节气化作用的研究,用之指导临床,能提高中药配伍应用的准确性,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凌老在临床上勇于创新,继承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自创有“琥珀合欢汤”“痛经口服液”及小儿热感宁等多首方,部分方剂进行了剂型改革由原成都中医学院附属药厂试制成中成药用于临床。如用琥珀合欢白芍汤(琥珀、合欢花、白芍)治失眠、痛经口服液(白芍、川芎、当归、乌药、香附)治痛经、巧用“生脉散”抗晕动劳顿、补肾益气血法预防肿瘤放疗损伤、自拟“青香郁金丹”(青皮、香附、郁金、丹参)治肝病、青蒿发汗解表、水蛭治瘀宜生而忌熟炙等,对方药的应用有其独到的见解。
(五)具有“中药现代化”国际视野,重视学术交流。1985年赴日本访问、考察和讲学。1988年赴瑞典哥德堡大学讲学,受到药学界朋友赞赏。凌老还与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的药学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学在世界的影响,为创新中国传统中药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图/科技处 药学院 编辑/科技处 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