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四川大学王刚研究员作了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的一些得失经验”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科技处副处长余成浩教授主持。
王刚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本要求和函评专家的评审关注点。他强调标书的撰写总体要写得让外行都能看懂,但专业内容方面要让专业人士感到你的专业;同时要注意使用标准汉语,语言应平实、严谨,“自夸”应有分寸、有内涵;细节也要尽量零失误。然后,他以自身中标的标书为例,详述了自己在撰写标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极具实用性,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对基金申报人员在标书撰写上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主讲人简介】
王刚 (研究员,博导)
2006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博士;同年8月进入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博士后/讲师;2009年7月至今为该中心副研究员/硕导、研究员/博导;2015年5至2016年8月间先后在西班牙纳瓦拉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短期合作研究、学习;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为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在PNAS, Biomaterials, ACS Appl Mater Inter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工作: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将功能基因传递到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以之为“工厂”使个体自行“生产”治疗“药物”;通过基因工程的精确设计,可以使骨骼肌细胞生产出的“药物”在体内靶向识别目标分子、细胞或组织,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近年来,我们对该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探索,包括高效骨骼肌特异性启动子/表达质粒的构建、原位基因传递材料的设计/制备、新型抗体分子的筛选/优化设计、原位基因传递方法的构建/优化等,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进而利用该体系探索对肿瘤、糖尿病、高脂血症、皮肤病等的靶向联合基因/免疫治疗,并联合中医药手段,以期获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建立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全新疗法,进而将成果向应用推进。
(图、文、编辑/科技处 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