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本草基因组学团队于2025年1月在《The Innovation》杂志(中科院一区)发表题为“Emerging paradigms for target 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A genome-wide pan-GPCR perspective”的论文,从全基因组泛GPCR角度分析了中药靶标发现的新范式。这是我校前期在提出全基因组泛GPCR细胞株库和基于人工智能的GPCR配体筛选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成果。我校博士研究生毕增昊、梁玉婷,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丛朝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GPCR包括800多个受体成员(统称为GPCRome),在现代药物研发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是近40%上市药物的作用靶标。GPCR作为药物靶标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广泛的生理功能、丰富的药物靶标种类、多样的药物机制、药物设计的潜力以及与多种病理过程的相关性。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对人体作用的复杂性与GPCR功能的复杂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将GPCRome作为中药靶标库,可能是促进中药机理研究和中药新药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至少80多种传统药物来源的分子被报道可以通过GPCR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分子能够通过结合GPCR配体或下游信号蛋白间接调控其活性,然而,这些分子的结合位点及其调控的具体信号通路并不清楚,还需要更加精细的分子药理学实验进行深入分析。近年来,随着冷冻电镜、X射线晶体学等技术的发展,多种天然产物来源的分子与GPCR的结合模式已被解析,构效关系分析显示,这些分子多结合在GPCR的正构位点,从而激活或抑制受体的活性。目前,大量分子的结合模式未知,未来的深入研究有望发现多种全新的别构位点和受体功能特性,比如天然产物与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可能有助于芳香中药的疗效机制解析和嗅觉受体的功能探索。
基于GPCR药物筛选、功能和结构研究进展,该团队提出了全基因组泛GPCR药物发现平台的构建策略,该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关键部分:支撑高通量筛选和虚拟筛选的GPCRome靶标资源库、支撑从多对多到一对一筛选模式的技术平台、从基因型到表型的药理学评价技术平台。基于该团队提出的“药靶同筛”研究模式,也得益于高通量筛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快速筛选GPCR配体成为可能。文中汇总了多种适用于中药粗提物的筛选手段,包括亲和质谱、细胞膜色谱等检测配体结合的方案,以及PRESTO-Salsa、ONE-GO、DCy-FIR等检测受体激动活性的方案,可以通过多对一或多对多的筛选模式,提高从中药复杂体系中识别GPCR配体的效率。
全基因组泛GPCR药物发现平台提供了一条以GPCR为核心研究传统药物的创新途径,有助于揭示传统药物的疗效机制、鉴定具有不同结合位点或功能选择性的传统药物来源的GPCR配体、促进对GPCR功能的深入研究、加快GPCR药物的研发成效,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该研究得到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引进人才启动经费(030040043,030040017)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75824002121
(供稿: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