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原文报道链接: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563484024046592
一身简约的西装,黑发中掺杂着银丝,当谈及中医药领域话题时,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陈士林教授总是意犹未尽。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在蓉高校院所3位专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陈士林教授位列医药卫生学部。
从攻读研究生、博士,再到工作和科研,陈士林教授在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充满浓厚传统中医文化的氛围里,寻找到了一条创新研究之路,为我国中医药研究及实践应用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什么选择中医药专业?未来的中医药研究如何打算?给当下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建议是?带着这些问题,成都日报记者与陈士林教授面对面,了解他对于中医药文化、发展及研究的独到理解。
“于我而言,对中医药研究是责任也是使命”
“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对于‘本草基因研究组学’研究团队所做工作的认可。”当得知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时,陈士林除了高兴之余,更多则是一份欣慰和感动,不单关乎个人,也与他的团队相关。
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能够坚定选择医学相关专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再加之中医药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所涉及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就更具难度。但高山总是会被探路者翻越,陈士林就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
中医药文化有着千年历史,这份源远流长的底蕴让陈士林选择走进这片领域。除了家人从医的影响之外,陈士林很早就敏锐地察觉到,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结合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也正是这样一份信念,让他与他的团队一直破风而行。
“从始至终,我们所参与和开展的工作皆与中医药相关,这个方向永远不会改变。”陈士林说,从中药材的源头、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及药材鉴定等多方面入手,他与团队不断将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紧密结合。种种实践与成果都在印证着陈士林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时至今日,陈士林认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是有责任的,而如何把中医药学传承好、发展好则是他们的使命。
“科研既要探究前沿学术领域,又要解决应用落地问题”
“既解决了科学问题,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一位非常出色且顶天立地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这样评价陈士林。对于陈士林来讲,中药学科研就是要解决应用落地的问题,同时又要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学术意义。
陈士林与团队从事的核心研究是“本草基因组学”,是中药学与基因组学的结合,利用基因鉴定方法来研究中药的基源物种。此前,对于中草药物的鉴定通常为用眼看、用鼻闻,或是通过理化鉴别与显微鉴定等手段,但这些方式还不足以将某些同属的物种区分开来。
有了问题,加以深凿,答案也便浮出水面。“对中药材的基因鉴定类似于亲子鉴定,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鉴定结果,并可以作为一种定性的鉴定方法使用。”陈士林表示,当前,对于中药材基因鉴定已在国内国际的医学行业内广泛得到认可,并运用到了实际科研和检验工作当中。
通俗来讲,DNA条形码就是为中药材提供了一张基因专属身份证。通过将正品中药材物种基因条形码提取,并将其编成基因库整理进电脑。而后每当遇到一个未知的物种时,只需要将它的DNA提取,并在基因库进行对比,其物种资料便会显示。“如是一来,许多中药材的误识、误用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保障用药的安全准确。”陈士林表示。
此外,与时俱进一直是各领域科研工作的助推器。陈士林说,以前DNA条形码鉴定常常是使用小的基因片段来区分,而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叶绿体全基因组的超级条形码来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如今,陈士林与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正在面向全国推广“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并将“本草基因组学”的应用朝着除基因鉴定、生物合成以外的新药评价和发现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科研要从坐冷板凳开始”
做好科研工作的秘诀是什么?陈士林说:“从坐冷板凳开始。”
“中医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于我的团队而言,要求大家尽可能去做长期积累可能要未来8年到10年出成果的研究,不要茫然于短时间里能够产出结果。”对于未来有想法从事中医药学研究的年轻力量,陈士林建议,要把眼光放得长远,要长期坐冷板凳,在构建一套行而有效的底层核心技术,肚子里有了墨水,才能写出有学术意义的科研文章。
虽然中医药学是一项传统学科,但陈士林相信,拥抱现代科学才能才能推动学科进步,而要实现科研水平进步,创新人才培养必不可少。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搭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
陈士林以当前任教的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为例,他说,在保证学术共性化研究的同时,也能够时刻保持对于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同时,作为资历深厚的老牌中医高校,成都中医药多年来所积淀下的丰富经验和浓厚氛围,也为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环境。
面向未来,创新与传统的碰撞还会继续在陈士林研究的领域出现。在这其中,“传承”一词是无法绕开的话题。陈士林说,把诸如像大数据、多组学、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融入进中医药研究是在传承的前提下进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院士档案:
陈士林教授创立“本草基因组学”学科,开发药用动/植物高通量混合测序的全基因组组装及拼接技术并成功突破复杂基因组组装难题,国际上率先完成510个中药基原物种核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图谱,揭示中草药品质形成遗传密码,主编我国第一部《本草基因组学》《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奠定我国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国际上首创核基因组序列ITS2作为中草药通用DNA条形码的鉴定技术体系,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主编《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等专著,从基因层面解决千百年来中草药物种真伪鉴定难题,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誉为标志着“中药进入标准化的基因鉴定时代”;基于多组学技术构建中药材品质提升工程技术体系,建立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药用植物种质迁地保护专业平台,获得紫苏、三七、人参等新品种证书8个,已在农田生产中推广应用,突破了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关键技术。创建中药材生态适宜性与数值区划专业平台,主编《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主导发行《无公害中药材栽培生产技术规范》《品质中药材标准》《无公害中药材标准》等,从生态学角度解决我国中药材应该“在哪里种”、“如何种”的难题。
陈士林教授先后获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Agilent Thought Leadership Award、诺奖之星等荣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授权38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 论文300余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等,论文被引用3万余次。(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视频/摄影 魏捷仪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钟婧玥 审核 常斐)
(编辑/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