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国中医药报》报道链接:https://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1618
王也民生活照。全媒体中心 周千摄
王也民是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基础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曾获2022年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四川赛区)三等奖,获评2022年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优秀研究生、十佳研究生。
博览群书,在经典中相互印证
在家庭的熏陶下,王也民从小接触四书五经,热爱传统文化,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
大二时,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他发现只读教材无法完全解答自己的疑惑,再加上老师曾在课上说“博览群书的最关键时期就是本科”,因此大二寒假期间,王也民开始大量阅读各医家经典和注解这些经典的书籍,从书中寻找答案,自此开启了畅读中医经典的旅程。
他阅读了伤寒和温病两类有精读价值的书目,包括金代医学家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清代医家柯琴的《伤寒来苏集》、清代医家尤怡的《伤寒贯珠集》、清代名医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以及清末名医柳宝诒的《温热逢源》、现代名医柴中元的《温病求真》……通过广泛阅读,王也民在学习伤寒和温病的过程中,努力把握中医理论发展流变之脉络。
为了理解和把握经典的精髓,王也民尝试着用以经解经的方式理解中医经典。以经解经,顾名思义就是以诸经注解一经,诸经经文相互印证。例如在探讨庄子《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含义时,王也民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得出“圣人无名”就是“不执着于表相”,在他看来,这恰恰也是领悟中医“整体观念”的核心。“不执外相的前提是打破主客二分的观念,成为主客一元的观念才是整体观念的根本义。如此一来既不执着于一方一药,也不执着于一病一症,长此以往则能渐悟机圆活法。”王也民说。
追本溯源,做理论研究的实践者
王也民刻苦攻读历代医案,他说:“临床与理论像是手心和手背,没有距离。通过阅读典籍做好理论上的预判,是临床实践的必要条件。”
他认为把理论学透、将基础打牢,在面对临床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时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正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也就没有两个相同的患者,仅依赖个人经验容易陷入刻舟求剑之境地。”因此,王也民十分注重对中医理论的追本溯源。例如,他在一篇论文中探究了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教材里将保和丸归于消食剂,而保和丸却含连翘这种苦寒伤胃、消肿散结的药物。带着这样的疑惑,他追溯到保和丸的出处——《丹溪心法·积聚痞块门》,从中得知保和丸乃“治一切食积”,这里的“积”是指积聚痞块,故用连翘清热散结。
他活学活用,善于将经典运用于实践中,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一则失眠的案例中,在辨证患者的病机为寒湿阻滞气机兼心血不足后,王也民经过一番思索,并未选用常规的治失眠多梦的药方,而是根据四诊内容,开出辛温宣化的药方,患者服用后见效迅速。
此外,王也民重视经方的发展演变,明确经方在历代医家手中的变化,除了伤寒病以外,他认为还可以灵活运用于温热病和内伤病,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
脚踏实地,做全面发展的中医人
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王也民遇到过许多读不懂的地方。例如在阅读伤寒论条文时,他对方药的使用有困惑,但他并不急于立刻解决,平时一有时间就琢磨琢磨,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最终找到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要畏难,要多读多思考,经过时间的沉淀,很多问题会慢慢得以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很久,但一旦豁然开朗会带来别样的快乐。这种向内求的快乐是让我以中医为志业的最大动力。”王也民说。
课业之余,王也民学习传统书画和武术,并在2010年中国陈家沟太极拳邀请赛传统陈氏太极拳(小架)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他看来,书画、武术与中医是其道一以贯之。他说:“书法及绘画要求运笔一气呵成,与中医‘气血贵在流通’的道理不谋而合。其中运笔与行气相通,意守笔触即是精神内守。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中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理无二致。”
对于未来,王也民计划系统整理好关于温寒融通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在日后的博士学习中更深刻地探究外感与内伤之间的融通,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王也民清醒地知道选择理论研究这条路很难走,但是他坚定地以中医为志业,他说:“这对我而言是一件幸福指数很高的事情!”
(文/全媒体中心采访部 庄雨晨 罗彤彤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