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报道链接: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246868760560640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天回医简》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930支医简,2万余汉字被整理为8部医书,医书中的一些医方,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今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柳林校区举行《天回医简》整理出版新闻发布会,对出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天回医简》的出版不论是对于考古学,还是对于中医药传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耗时十年 930支医简整理成8部医书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三号墓发现大量医学简牍,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和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比宋代的针灸铜人早了一千多年。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这一批简牍在地下经历两千余年保存状况较差,交错堆叠互相粘连,最后通过整体提取的方式,移至实验室内进行清理,最终顺利清理出竹简共计930支,木牍50余枚,2万余字。此次《天回医简》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部医书出版,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
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博物馆展出的《天回医简》实体书 “原件”简牍仍有部分在修复中
“由于《天回医简》出土量大,保护修复工作程序复杂、耗时长,目前这批简牍分别处于三个阶段。”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在发布会上表示,一部分简牍处于浸泡保存中,状态稳定;一部分处于脱水加固过程中,待脱水加固完成后再进行后续保护修复;另有一部分116枚目前已经保护修复完毕,正在成都考古中心和成都博物馆展出。“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文物保护工作进度,陆续完成剩余简牍的修复保护工作,未来还将有部分遗简在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博物馆进行展出。”
实验室保护修复的同时,考古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天回老官山汉墓周边区域的考古工作仍在持续进行,新发现了一大批西汉早期至新莽时期墓葬,进一步加深了对老官山汉墓的认识。
医简为扁鹊、仓公传世之书
医简的出土、出版有什么意义?四川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濮新在发布会上介绍,受限于地理环境因素,四川地区古代竹木漆器大多数保存较差,除1980年青川郝家坪战国墓曾发现2件木牍外,迄今为止《天回医简》是四川地区竹简类文物的首次发现。
经过反复求证,研究团队已经证明了《天回医简》确为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成书的时间上,《天回医简》早于《黄帝内经》约二百余年,而《黄帝内经》所说的“经”意为解经之书,而这个要解的“经”就是《天回医简》。
同时,与医简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为探究上古时期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物证。
“医简中散失已久的扁鹊学派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而出土的完整经穴漆人俑,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天回医简》的发现,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濮新表示。
千年医简历久弥新 临床应用潜力待挖掘
“从事天回医简研究以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医简中的许多内容是历久弥新的,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柳长华介绍说。
比如,医简中的《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伤中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105首医方,侧重于制剂的制作方法。其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对方剂组成、药物炮制、成药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详细记述。刚刚出版的《天回医简》公布的全部医方中,其中一些方子的立意别开生面,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希望通过加强对天回医简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并运用到临床上,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也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我们自己的医学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柳长华说。
对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柳长华认为,中医学与我国的其他领域的学问一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今传世的中医古籍就有一万余种,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要想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就需要读懂这些文献。“建议首先要培养一批古籍整理人才,能在研究历史文献中‘返本开新’,从古人那里寻求有益于我们进步的思想智慧,真正做到对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