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中西医结合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总结概况
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校建校之初即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创建于学校建校之初,2001年学科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学科有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二级学科,先后于1986年、1990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通过教育部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
2024年学位点共计招收硕博士研究生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65人,含推免生1人;授予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45人。2023年就业率为100%,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卫生单位、升学、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等。
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1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6人,汇聚了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千人专家等,已形成行业领军人才、学术中坚骨干、青年后备人才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本年度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以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培养,坚持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理论加实践双轨并重的课程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性中医药人才。
1、强化理想信念铸魂,促进党建引领工程
通过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一中心三主脉四协同”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书记院长率先垂范,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培育时代新人。培养“红心沁基石”党建品牌,成立红心服务团,主动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扛在肩上,传播中医药文化魅力,厚植文化自信之根。积极组建中医药专业化志愿服务实践小分队走进学校、社区等,常态化开展中医健康知识普及、宣讲。坚持党建带团建,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由书记院长领衔,带领师生积极开展系列文化传承活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等形式,弘扬红色精神,让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深入人心,以实际行动绘就文化自信的底色,为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优化管理服务体系,保障研究生权益
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完善研究生的管理服务体系。以“灵枢”管理服务学习营为动能,以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以“一站式”服务、午间延时岗位为举措,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强化“学校-学院-学科”“导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个管理服务体系,针对研究生日常管理、党团建设、评先评优、奖贷助勤、心理健康教育等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或措施。完善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制度,扩大奖学金覆盖面。搭建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造集 QQ、微信、钉钉、网站于一体的研究生融媒体平台,弘扬主流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新阵地。大力加强研究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通过举办双选会、专场招聘会、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帮助研究生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趋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
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分层分类优化各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增设交叉前沿课程和实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突出专业特色。同时,鼓励跨学科的选课机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这些举措旨在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为培养具备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2、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在持续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导师队伍。2024年,学校发布《关于聘任青基项目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暂行办法》,纳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或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聘任为“青基项目导师”,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生师资力量和有利科研保障。建立校、院两级培训管理体制。对新任导师开展导师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如学生党建、团学、资助、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全环节培训。将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业、毕业论文情况纳入考核体系,考核不合格,将减少招生指标、暂停招生或中止导师资格。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应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通过定期组织师德师风培训、开展师德师风评议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严肃处理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高尚性。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全年无师德师风问题、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4、注重科研能力提升
以学科建设为基石、以学科交叉为牵引,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构筑创新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岐黄菁英学术沙龙项目,主办院级研究生学术论坛。2名博士研究生在第三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和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眼科大会上做报告。加强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思维与科研方法的培训,定期举办实验基础能力提升培训班及科研实验进阶能力培训班,研究生参与导师国家级、部省级、横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100%。1名研究生前往香港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境外访学。2024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70余篇,SCI影响因子最高为12.5。
5、提高资助力度
研究生奖助机制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每年定期修订《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此外,除国家奖、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外,各学院及附属医院与企业合作,先后设立新绿药企业奖学金、华神企业奖学金等奖学金项目,扩大奖学金覆盖面。通过奖助对研究生的激励与资助作用,调动研究生从事学习及研究的积极性。2024年,获国家奖学金7人次,资助金额17万元,获国家助学金资助人数365人,资助金额189.65万元,学业奖学金122人次,获奖金额98.20万元。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人才培养
持续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2024年,学位点获批5项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在招生方面,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倾斜。不断完善和更新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在培养环节中新增导师组会;在课程设置中,更注重实验实践课程和前沿交叉学科课程建设,强化实验实训教学,专业课中增加实验实训能力培训项目。
2、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内培外引”的实施力度,进一步细化各个学科的人才类别引进及考核标准。通过“外引”扩大教师规模,以学科需求为导向,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全职或柔性引进有影响力的优秀专家,参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内培”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质,鼓励学科教师到海外知名高校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加大对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各类教学/科技成果奖的奖励力度。本年度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全年新增进站博士后2人,科研助理7人。
3、科学研究
聚焦中医学科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瓶颈,以中医传承创新、学科交叉和创新性结果为导向,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2024年度内获批62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26项,到账经费1049万元。年度内公开发表高质量SCI论文229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78篇。
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依托国际教育学院,以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海外办学等教育模式向留学生或海外学子传授中医药文化。持续推进与美国、德国、瑞士、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学术交流,编制多语种的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读本和音像资料,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提升中医药文化认可度,从而全面加速中医药文化在海内外传播。
5、国际合作交流
通过派遣教师赴海外知名中医学院校访学、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同时,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中医学者来华交流、讲学,共同探索中医学术的国际传播和创新发展。除此之外,做好资金及政策保障,设立赴境外学习培养经费,根据不同学习类型、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制定学生管理办法,从学籍、课程、学分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构建多维监控体系,覆盖招生到毕业全程,推进“导师-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层级管理,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强化各委员会职责,保障招生、教学、考核、授位等各环节监控,借助定期评估、即时反馈与动态调整,确保教学质量达标,借个性化培养、多元评价等提升教育质量。
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号)和四川省学位办颁布的《四川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实施办法(试行)》(川学位[2014]17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我校2024年度授予博士学位的论文进行随机抽检,本授权点被抽检论文通讯评议结果均为合格;四川省学位办对我校2024年度授予硕士学术学位的论文进行随机抽检,本授权点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均为合格。
六、改进措施
1、师生国际视野拓展与交叉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组建交叉创新科研团队,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工作。
拓宽国际交流视野: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与国外学术机构、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机会,提高师生学术水平。
2、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凸显
人才引育支撑:加大医工融合及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力度,提升科研人员医疗素养与转化能力;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
市场推广助力:携手医疗机构,推动成果临床应用验证;开展推广活动,提升成果知名度与吸引力。
机制完善增效:加强临床与基础结合、医工融合,构建成果转化评估与激励机制,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及四川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将继续按照国家、四川省、我校最新出台的系列文件要求,严制度,抓落实,保质量,切实增强导师立德树人培养观和研究生科研诚信意识,提高博硕士培养水平,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确保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