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行,以爱为笔,绘就温暖社区画卷
从课业辅导到心理关怀,从环境整治到关爱老人,大学生返乡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以专业知识为纽带,用青春热情点燃社区温度,在服务家乡中收获成长。两段不同的返乡故事,一份共同的青春答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实践时光。
学业辅导+心理关怀:用心理学点亮童心
主人公:应用心理学2022级贺芮
活动内容
2024年寒假,牌坊社区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位“特别老师”。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我以“学业辅导+心理关怀”为核心,为孩子们设计了趣味学习方案。
“闯关游戏”激发学习动力
面对孩子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我运用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设计了一套趣味学习方案。例如,我将数学题改编成闯关游戏,每完成一题就能获得一个贴纸,集齐一定数量即可兑换小奖品。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许多孩子开始积极完成作业,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剪窗花、绘童心:传统文化疗愈情绪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剪窗花,并告诉他们:“剪窗花就像修剪心情,把烦恼剪掉,留下美好的图案。”孩子们用红纸剪出了“春”“福”等字样,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动手过程中释放了情绪。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绘画课,孩子们用缤纷的画笔表达对春节的期待和喜悦,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作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纯真与美好。
活动感悟
回顾这段实践经历,我深刻领悟到心理学不仅是书本上冰冷的理论,更可以是温暖人心的工具。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开朗,从对学习的抗拒到主动参与,我深刻体会到助人的意义。在未来,我希望继续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更多的人,让心理学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社区服务+责任担当:守护家园的每一寸温暖
主人公:应用心理学2024级谭文丽
活动内容
2025年1月,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积极响应学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回到家乡参与了为期十天的社区服务与景区维护工作。
我来到了家乡的衙署街服务中心,参与了社区组织的防控烟花爆竹燃放的宣传。我和同伴行走在大街小巷,拿着扩音器和传单,为大家科普乱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和引导有燃放需要的人到指定地点燃放烟花。路过的爷爷奶奶看着我和同伴积极宣传的身影,连连称赞:“现在的大学生还好哇,给我们老人家普及这些知识,这哈学会了!你们大学生做的真的不错。”
我还参与了社区环境整治活动,与一同参加返家乡活动的大学生一起清理了社区内的垃圾和杂物。着清扫工具走在大街上,寻找地上的垃圾和街旁的杂物。每一次弯腰、每一处角落的清理,都是对耐心和专注的考验。扫地不仅仅是清洁环境,更是对自我责任感的培养。
在后面几天的实践活动中,我和伙伴们投入到关爱社区老人和儿童的工作中。邻近年关,天气愈发寒冷,衙署街二楼活动室依旧暖意融融。第二小学的学生们自发制作手工准备送给社区的老人们,春联、窗花、新年卡片等都带着最童真的祝福。“爷爷,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奶奶,祝您福如东海,新年快乐”稚嫩的声音表达的是真诚的祝愿。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在送完礼物后,还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可爱的身影让老人脸上的笑容更加幸福。
感悟
返家乡实践活动,我不仅为家乡的社区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在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业,更要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和社会。与新时代携手并进,做不一般的大学生。
此次活动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思考。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类似的实践活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我也呼吁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返家乡实践的行列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不负新时代,有为正当时!
总结:
返乡实践,是青春的“第二课堂”,也是爱与责任的接力赛。无论是牌坊社区的窗花,还是衙署街的童声,这些温暖的片段终将汇聚成星河,照亮我们与家乡共同成长的征途。
图文/贺芮 谭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