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

图片

图片

您的位置:首页 >详细内容

教育观念大讨论

交流 | 发挥“创新·交叉”优势 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6:35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    张三印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成为今年两会期间关注的热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支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3个重要特征,而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来推动,而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来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通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立足中医药学科发展优势,瞄准学科前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卓越创新人才,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突破。学院以技术为本,夯实技术,做实做强,引领全校实验技术发展;创新为要,以产出大项目、大文章为目标,创新引领、强化支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技术、团队、校内外交叉融合;共创“一流”,实现从院到校,从技术到科研的“一流”。搭建一流科研共享平台,开展前瞻性创新研究,孵化重大科研项目,产出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是学院的重要建设目标,力争成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增长点和驱动新引擎。

坚持 “头雁”领航,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汇聚了包括国家工程院院士、杰青、优青等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50余人: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士林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国家博新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3人,天府峨眉计划入选者8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1人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人,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2人等。以“强化师德高位引领,名师赋能示范辐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发展实践,激发师生发展的内生动力;集中力量做强团队,强师赋能,实施名师领航、骨干教师护航、博士后启航培养计划,构建全链条教师培养体系;汇聚大合力,开展创新性强、实践性高、跨学科的综合科学活动,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充分发挥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思想和学术的双重影响力,培养科学研究素养。

坚持双向提升,以科教技协同育人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搭建科研实训体系,推动大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院科研项目实力充足,2017年9月至今,立项国家级项目(国自然):24 项,资助金额1702万;省部级项目:32 项,资助金额 565.5万;厅局级项目:3 项,资助金额 6 万。目前已实现2023国家级项目100%向大学生开放。

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将平台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成立交叉学科教研室,打造交叉前沿课程。从2021年至今,学院承担长学制--九年制中医学(李斯炽班)课程:《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现代生物学基础实验理论》等必修课程;获得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首批高阶课程《本草基因组学》;承担医学技术学院本科实验示教课:《现代生物仪器分析》《卫生检验仪器分析》;承担全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前沿实验技术应用与操作-化学测试》《前沿实验技术应用与操作-生物评价》

依托团队、项目、技术、人才优势,高质量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2023年度指导医学技术学院、药学院等本科毕业生30人,多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高质量支撑医技学院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支持并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学生获“第五届中华医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支持大学生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研活动;参与“未来科学家”计划和“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立足“交叉、创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得学校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

坚持学科交叉,以跨界融合创新育人

学院已形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及科学院院士陈士林首席教授领衔的7个高水平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各PI团队涉及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药理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驱动育人新路径。

学院创办“创新·交叉”博士后论坛,加强多学科研究合作;举办第七届国际生物医药与中医药青年论坛—交叉创新分论坛,吸引多名海内外学者入职我院;开展《本草基因组学前沿交叉论坛》,搭建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的平台,面向科技前沿,拓展学术视野,助力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2023年度学院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10分以上SCI论文12篇。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引领支撑作用。

坚持技术创新,以技术技能特长育人

科研共享平台作为校级公共平台,包括分析测试子平台,生物信息子平台,生物评价子平台,已形成较完整的校内外全面开放科研共享平台,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实验队伍,建立了一系列实验技术方法,支撑了中药学、中医学、药理学、毒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每年举办实验技术提升月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实验技术能力,了解最新技术前沿,活动反响热烈。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学生实验技术技能。承担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前沿实验技术应用与操作-化学测试》《前沿实验技术应用与操作-生物评价》;开设订单式实验技术课程,为近200位临床医学院学生开展订单式实验技术培训

推行“实验技术可视化”工程。在全球首例实验视频期刊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JoVE) 开设中医药研究相关新技术、新方法专栏,以“文章+视频”的方式构建中医药研究实验系列技术方法可视化。杂志专栏受到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安徽中医药大学、深圳市中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众多科研院所的高度关注;收到吴以岭院士团队、长江学者团队等知名课题组来稿100余篇,涵盖疾病分子影像学诊断、药效活性成分分离鉴定、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材育种、中医药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等内容;专栏正式发表文章23篇,其中我院发表7篇,我校发表13篇,大幅提升我院创新技术方法平台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研究院坚持交叉与创新“并驾齐驱”,PI团队与共享平台“双轮驱动”,持续赋能科研,反哺教学共同构筑校教育教学新质生产力。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