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

图片

图片

您的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详细内容

学科建设

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上):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内涵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28 15:03:18 浏览次数: 【字体:

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内涵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318日第5版)

  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内涵——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上)

  学科是大学的最基本元素,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的集中反映,学科水平直接影响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刚刚完成的第三次学科评估工作,在总结前两次学科评估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了类似“中西医结合”的体检方式,不仅依靠体现内涵、成效、质量、特色的数据资料,还增加类似中医“望闻问切”的专家判断,使得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学科内涵的实质。

  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这种“质量体检”给我们怎样的启发?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宋永忠。

  一流大学因为一流学科知名

  记者:对于学科评估而言,名次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名次更重要的是评估所揭示出来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质量。怎样通过学科评估,不断地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科建设不能围着学科排名转,但要深度分析学校学科情况

  李元元:首先,要客观、科学看待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的学科实力乃至办学水平,这是我们关注学科评估结果的重要原因。我们既要肯定学科评估的价值和意义,但又不能过于看重评估名次。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是想通过评估这种形式,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我们更要注重评估本身的科学性。评估目的、评估指标、评估方式以及评估数据来源都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和导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这次学科评估,强化了质量意识,也体现了我国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科评估,这是更为重要的。高校的学科建设不能围着学科排名转,要通过学科评估,深度分析学校学科情况,清楚每个学科在国内同类院校的位置,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排名靠前的学科,要巩固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科,要发现差距,分析原因,找到下一步建设发展的对策和思路。当然,各高校学科建设还要认真考虑自身学科总体布局和发展特色,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统一谋划、科学发展,推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评估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学科质量现状,还为学科建设开出良方

  李家俊:对于一所大学的学科评估而言,名次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比名次更重要的是评估所揭示出来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质量。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单元,是一所大学竞争力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所谓一流大学也是因为其有一批一流的高水平学科而知名。

  学科的评估就像人的体检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建设,就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评价。要推动学科发展上新台阶,需要了解学科现状的真正内涵、本质及质量现状,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学科“体检”。

  学科评估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学科的本质内涵和质量现状,还为我们学科建设“开出良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发布学科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还提供学科分析报告,就像人体检化验之后,医生要出具诊断报告,学科评估后的成果是一般国内外排名性评估所没有的,根据学科分析报告的内容,我们不仅能了解各学科自己和兄弟院校的现状,还提供各个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及存在的发展不协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真正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指明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提供参考

  陈群: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旨在推动各高校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条主线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从而持续增强我国高校科研质量与研究生教育水平。对于高校而言,参与一级学科评估主要的目标在于了解自身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水平与建设成效,认清本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等提供参考信息。

  因此,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之后,各高校固然会关心本校学科在相应一级学科内的排名状况,但总体而言,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排名结果所反映的本校学科发展的整体状况、水平以及各一级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寻找自己在学科发展上的问题和差距,从而为确定下一阶段的学科发展目标、思路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学科评估让高校摸清家底,让社会了解各个高校学科建设情况

  宋永忠: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全面体检,让高校有机会摸清家底,让社会有机会了解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情况。之所以说名次是重要的,首先,从本次评估的四个一级指标来看,评估是比较科学、合理和可比较的,它充分反映了一个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其次,社会关注评估的重点就是排名,名次将直接影响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学生、各级政府对一个学科乃至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以及定位,由此引发的结果将涉及到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支持、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学生的报考等,这直接关系着学科和学校未来的命运。比如,江苏省前两年启动的优势学科建设,申报条件中设置的一个门槛就是该学科在全国第二轮学科排名的名次。再其次,学科排名对学校和学科而言,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指挥棒,将指导学校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加明确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学科建设应当有着怎样的发展观

  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应当有着怎样的发展观?

  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引领发展方向

  李元元:我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遵循三个规律,发挥四大职能,处理好五种关系。三个规律就是人的发展规律、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四大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五种关系就是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间的关系。

  推动内涵式发展,必须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是高等教育遵循上述三个规律的基点、发挥四大职能的依托、处理好五种关系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必须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着力于人才;就要从国情、校情出发,面向科学和技术革命性变革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一条富有自身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就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引领发展方向。

  提高办学层次和学科优质率,改革学科建设体制

  李家俊: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规划与设计。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水平人才,如果一个学科的实力不够强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天津大学一直努力在保证必要“学科生态”的前提下,推动“学科优质率”的提升,使大部分学科的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能够为构建我校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天津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在学校现有基础与条件下,不可能把所有学科全部建设成为优势学科,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不能搞“大而全”,应努力抓“精品”、办“特色”。因此,现阶段我校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发展突出优势、增强群体水平、加强基础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提高办学层次和学科优质率、改革学科建设体制。

  优质率,从数学上讲,就是优质部分数量(分子)与总量(分母)的比率。大学学科优质率就是一所大学的优质学科(高水平学科)数量与学校学科总量的比率,一所大学的学科优质率越高,证明学校学科整体水平越强。提高学科优质率,就需要在增加优质学科数量的同时减少总学科数,或者是优质学科数量增加速度高于学科总量增长速度。对于我校来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学科发展将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瓶颈,即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学科不能培养博士,就难以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学科就很难发展。因此,在各方面资源,尤其是“博士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我校学科的优质率,使天津大学向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本次全面的学科评估,有助摸清学科“家底”,在学科诊断报告的基础上,哪些学科重点建设,哪些学科该有所不为,在尽力增加优质学科数量的同时,适当减少现有总学科数,将有限的资源适度集中,形成局部优势,使我校的学科发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避免对学科建设表观的、定量性的指标过于关注

  陈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校学科的发展应该是注重质量与效益、特色与优势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高校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学科和专业,因此高校内涵发展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学科建设中应该避免的一种倾向是对学科建设表观的、定量性的指标过于关注,以至于忘掉或者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

  从学科建设维度分析,在发展思路上应当有四个转变

  宋永忠:为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建设维度分析,我认为在发展思路上应当有几个转变:

  一是从“布点”到“项目加平台”转变。“211工程”的学科建设思路是以项目为纽带组合学科,“985工程”是以平台和基地建设推动学科建设,这种项目加平台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进程。在一段时期内,这种建设思路对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从“二级”到“一级”转变。实现从二级学科建设向一级学科建设的转变,可以打破二级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倡导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可以集中多个二级学科的力量,有利于联合研究一些大型的科研课题;可以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广阔知识背景的人才。

  三是从“封闭”到“开放”转变。长期以来,学科建设都是在学科内部进行的,是一种封闭的建设模式。封闭式的学科建设其弊端是建设视野受限、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脱离,不利于新兴学科生长。学科建设应当走向开放,冲出学科樊篱,向其他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国外开放,开展合作、协同、共建,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2011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学科建设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种指向,为学科建设设计了一条新的途径。

  四是从“平行”到“相交”转变。正是由于学科的封闭建设方式,各学科走自己的路从而形成一种互不相交的平行轨迹。这种平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利于交叉、新兴学科的产生,不利于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应当提倡学科相交甚至形成多学科的交叉点,实现平行学科向相交学科的转变。

  学科建设重在“有所为,有所不为”

  记者:许多有见地的校长认为,学科建设重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容易做到。有所不为,则相对难一些。大学在考虑自己的学科布局时,怎样避免追求齐全、追求热门,真正把追求特色、优势和高起点作为卓越的标志?

  用三年时间“扶优、扶强、扶新”,调整和优化现有学科专业

  李元元:吉林大学目前是我国合并院校最多、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但规模大、学科全,并不代表学科实力最强。我们在学科布局上存在着学科重复设置,资源力量分散的问题;在学科实力上面临着“高原多、高峰少”的问题。未来十年,吉林大学将面向科学前沿、瞄准未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新型战略产业为牵引,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科发展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按照“突出建设重点学科,提振基础优势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学科,扶植新兴交叉学科,加快发展一批二十一世纪活跃学科”建设思路进行重点建设,使部分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若干重点建设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优势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学科布局的优化调整和实施学科重点建设,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合并院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有所为容易,有所不为困难,考验着领导层的决心、信心和智慧,需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从把握趋势、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创新管理和提升水平的原则出发,坚持“扶优、扶强、扶新”,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按照不同的学科层级,明确不同的建设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实施重点建设,确保部分优势学科率先实现突破,以局部突破带动学科整体的协调发展。

  将有限资源适度集中,形成局部优势,彰显个性,办出特色

  李家俊: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学科发展模式。每个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根据所在国的国情,根据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优势,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来说,能得到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天津大学也是如此。根据天津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在学校现有基础与条件下,不可能把所有学科全部建设成为优势学科,这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不能搞“大而全”,应努力抓“精品”、办“特色”。学科评估向社会公布即宣传学科建设成效,同时信息公开也给予了办学单位进行学科布局自我调整的动力,有利于建立学科点自我退出机制。这里可引入一个学科生态的概念,即高校对学科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构筑各类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高层次、高水平、有后劲、有特色。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尽力增加优质学科数量的同时,适当减少现有总学科数,将有限的资源适度集中,形成局部优势,使我校的学科发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坦率地说,要有所不为确实难度较大,涉及到学科的撤、并,涉及到教师、学生和各种资源的再分配,哪一方面都需要学校付出很大决心和精力,但没必要保留的学科点就一定要下决心砍掉,因为取消它比保留它的成本要低许多。我校近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主动撤销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农学学科门类不再招生,撤销影视学院等一系列举措已付诸实践,学科的优质率明显上升,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通过优势特色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陈群: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在“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中,固然要综合统筹学科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学科布局并注意学科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也要避免追求贪大求全,盲目设置缺乏足够师资队伍、科研基础的热门学科的倾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高校必须坚持“扶强”、“扶优”、“扶特”,并逐步通过优势特色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时代变革中,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不断建立新学科本身是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创设新学科的冲动是会自然产生的。从工作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建立学科设置的基本程序,坚持学科设置的基本原则,把握较高的入门标准,并且在学科设置中充分听取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以此来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空壳学科的产生。

  对于“有所不为”的学科,学校应当下决心整合、改造甚至淘汰

  宋永忠:所谓学科建设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指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配置学科建设资源,避免追求学科的大而全和办学的盲目发展和竞争。

  高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实施学科布局调整时,既要顺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又要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认清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使命。这既是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核心依据,也是学校的社会功能所在。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是要认清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着力发展优势学科,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拥有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和领先学科,是实现办学目标的必备条件。

  三是认清学校学科现状与办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还要科学布局,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整体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形成高原上有高峰的学科建设面貌。只有这样,才能把追求特色、优势和高起点落到实处。

  总之,学校对“有所为”的学科,要在政策、资金、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队伍建设、学科生长点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和大力扶持。对于“有所不为”的学科,学校应当下决心,采用整合、改造甚至淘汰的方式处理,对涉及到的人员要给予妥善分流和安置。(记者唐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