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

图片

图片

您的位置:首页 >高教研究>详细内容

高教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30 09:49:37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正是由于这个特点,造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55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经历了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培养模式的探索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高等中医药教育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时代的发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除了存在着中国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之外,还有其行业自身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怎样培养出更具中医特色的高级人才?为什么现在院校教育难以培养出中医大师与名家?这些质疑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如何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培养规律,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

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使我们有机会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进行更大胆、更深刻的改革与实践。5年多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渐解放、视野不断拓宽、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从实验区建设项目本身出发,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进行了三期改革实践。

一、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基本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在此基础之上,我校于2007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并成为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立项项目。其创新点是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探索院校教育与传统的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家传教育有机融合的形式,提出了“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二期改革从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入手,构建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以期实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培养更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中医特色人才。三期改革继续把创新实践向纵深推进。一方面与中学合作创办中医特色“杏林班”,将中医药人才所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思维的培养前移到高中阶段,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培育热爱中医具有中医培养潜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创办“岐黄国医班”,培养九年制中医临床博士。目前,中医五年制实验班共有0708091011级五个年级学生,共计174人。其中从10级开始实施新的课程体系。杏林班和岐黄国医班(九年制)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分别有学生27名和30名。

二、一期改革创新——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

中医教改实验班以中医学专业五年制自主招生的中医名家子弟为基础,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跳出既往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思维,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方案、有制度、有考核、有总结。在培养过程中,增加文、史、哲知识及中医经典著作等内容的传授,学校配备了“国学导师组”和“经典导师组”,强化学生人文精神和中医经典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座、讨论、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建立互动的、开放的教学体系。此外,把师承这一培养模式引入院校培养,每名同学都有学校所在地和家庭所在地的校外导师,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跟师学习。这些校外导师均为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或是民间具有一技之长的知名中医师。

针对学生对中药饮片和生药实践时间过少,中药辨识环节薄弱的问题,在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持下,经过研究制订了教改班学生增加暑期中药辨识实习训练计划,通过训练使学生熟悉常用中药300种的性状特征及功效主治,并重点掌握100个品种。从20107月开始,由学校组织每届教改实验班学生在暑期前往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的河北安国进行中药辨识训练一周。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该训练,将较为枯燥,知识点多而散的中药学习变得更为具象、生动,加深了中药性状,功效主治的记忆。

我校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于学生院校教育部分、师承教育部分的学习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淘汰和奖励机制,比如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等,就转出教改实验班;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予以报销版面费等;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或国学内容以及临床跟师学习典型性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针对实验班与普通五年制进行了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比较,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同学明显强于普通班同学。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应这些学生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普遍可以达到普通五年制高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实验班同学在我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中有突出的表现,在个人和团体项目都有斩获,还在2011首届全国中医大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目前我校教改班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文章6篇。经典组和国学组还整理了教改实验班学生的病历记录心得和国学读书心得83篇,已于20116月汇集成册。

三、二期改革创新——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我们对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学开展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一直存在学生传统文化淡薄,在接受中医基础理论时思维转型困难,无法与传统哲学中的生命观、疾病观等接轨,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西医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二级分科明显、体系清楚,对于经过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和顺畅。中医相比于西医,是一门更加综合的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双重内涵。而现有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基础课程缺失,这与我国大学生在其中学阶段建立的知识体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由此,就有了我们实验区二期项目——以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对中医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期改革的目标是:在一期实验班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中医传统文化,扎实中医基础理论,较强中医临床技能,同时了解西医相关知识原理和进展的,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其特色体现在“三个结合”:(1)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二期改革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从中医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建构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项目组召开了二十多次各方面专家参与的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先后请到不同时期,亲历了不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参与了不同培养方案教学的40余位专家、教师,对教改二期的程体系的改革充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最终课程体系的思路确定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新的课程体系以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把传统的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中诊、中药、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增加医学流派和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和II。《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共200学时,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般规律,积累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通过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中医学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中医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提高其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内容与进入临床实践能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整体诊治疾病的能力。由此建立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连贯有序的新的课程体系。

四、三期改革创新——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

在多年的中医高等教育实践和进行二期教改课程体系改革建构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如果能将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前移至高中阶段,不仅能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一批具有将来进一步学习中医潜质的苗子。北京宏志中学是“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与我校在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方面思路一致,决定联合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今年9月第一期招生,我们计划在未来两年中陆续开始四门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

我校五年制中医教改实验班第一批学生即将于明年毕业,中医教改也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对于中医教育学制以及临床实习方面的思考,也逐渐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其实学制一直是中医高等教育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难题。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是最合适的,其中临床实习又应该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中医长学制教育自1991年建立发展至今已有19年。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医学专业长学制教育只有七年制一种长学制形式,且只限于中医学一个专业。这种七年制的中医教育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尝试,已经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门人才,顺应了社会对中医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教育大环境的转变,人才市场的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的提高,这种模式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中医临床人才要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医学专业的长学制教育一直以来只有七年制一个模式,但是其实际上承担了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这样的目标也给硕士学位定位的七年制中医教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目前的培养模式达不到长学制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中医长学制教育的定位应作一些调整。同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这种调整势在必行。

为此,我校就长学制教育问题举办专家研讨会,提出在基于缩减七年制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开办岐黄国医实验班。岐黄国医实验班采取本科五年与直接攻博四年相结合的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了解必要的西医学知识,运用中医学思维方式与临床技能,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的中医药临床精英人才。前五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四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毕业时临床能力达到主治医师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为本班学生在入校后每人配备一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即选择最优秀的师资授课,最有名的医师跟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对于中医人才来说,它更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一期改革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到二期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材建设,再到三期改革把培养过程向纵深延伸,我们始终都坚持着一个根本原则毫无动摇——那就是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尽管改革创新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可能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硕果纷呈。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发布时间:2011-04-20 08: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