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生态领域人工智能运用,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性技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全球迎来AI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需要立足党和国家对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科技支撑和赋能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工智能力促社会治理理念的跃升
人工智能以一种突飞猛进的新兴科学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社会治理思维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人工智能发展助力社会治理理念的快速跃升。
一是由治理个体、少数部门、少数地方到治理共同体的理念跃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指引了方向。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度结合,凭借其便捷高效的功能,可以迅速将线上线下各方面、各类型、各群体等治理主体聚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治理共同体,发挥出治理共同体的强大能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工智能参与其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作用,让全社会分享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治理成果,助推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的跃升。
二是由传统管理到智慧化治理的理念跃升。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含的意蕴却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主导,往往是政府大包大揽,尽管政府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政府难免也有力量所不能及之处。社会治理所体现的核心要义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人工智能依靠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等工具和资源,可以大大提升社会治理过程中诸如资料挖掘、整理、储存能力,决策的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水准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汇集的凝聚力等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大考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人工智能众多场景实际运用的良好成效,力推传统社会管理理念向智慧化社会治理理念的迭代更新。
人工智能力促社会治理方式的跃升
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不仅能改变社会治理的思维,而且能优化社会治理的方式,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一是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跃升。传统的社会治理往往表现为“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统一粗放,固化静态等特点。人工智能运用大数据、特有算法和计算能力等新技术手段,捕捉细节,留意个性,追根溯源,预测将来,既能掌握事物的个性特征,又能把握事物的整体状况和未来趋势,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动态化和可预测。
二是由条块分割向立体网络跃升。传统的社会管理常常出现条条块块“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治理痛点,社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单位和主体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体制机制差异、配合协调不力导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甚至误事的问题并不少见。人工智能通过开发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化联动指挥平台和万物互联巨网等,可以打通社会治理各部门、各单位、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体制机制障碍,从而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调配和有机整合。
人工智能力促社会治理效能的跃升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正在突破传统社会治理的局限与短板,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强大驱动力量。
一是人工智能突出科学化,助力社会治理效能跃升。各级党政部门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通过人工智能的实时监测、数据测算、智能分析等,将战略谋划、政策制定、举措推出建立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协同市场、社会和公众力量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系统,以积极主动的角色姿态塑造社会,可以减少乃至消除社会运行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跃升。
二是人工智能强化执行力,助力社会治理效能跃升。人工智能一方面联结起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思维赋能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深入挖掘、动员组织市场主体的自我调控功能和社会主体的治理参与功能,可以协同联动强化社会治理过程中各主体的执行力,进而达成事半功倍的社会治理效果。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人工智能让大家在线上联络越发紧密。在公共卫生、医疗保健、交通运输等领域,人工智能为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普惠性服务,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每个人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自觉居家隔离、有序行动、服从调配,形成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和强大力量。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专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