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4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成都日报》2015年12月10日 1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成都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任务,是谱写伟大中国梦成都篇章肩负的历史使命。科学制定成都“十三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研究全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勇担使命、创新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交通先行、产业升级、立城优城、统筹城乡、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开创了成都科学发展新局面。过去五年,实现了经济发展高位求进的历史跨越。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构建,重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领跑市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重要支撑,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过去五年,提升了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质。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全面提速,北城改造促进城市二元结构加快转型,城市格局实现从单中心向双核共兴突破。区域中心地位巩固提升,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更加凸显。市域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城市交通开始迈入地铁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速,获得全国“智慧城市”奖。环城生态区、“四改六治理”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更加文明开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的城市形象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过去五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深入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简政放权、科技体制、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示范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活动持续开展,“成都创业、创业都成”成为新的城市名片。过去五年,开创了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崭新时代。国际(地区)航线达85条,蓉欧快铁实现双向运营,在中西部率先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外国政府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达15个,联通世界的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和口岸服务中心地位日益凸显。《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重大盛会成功举办。268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数量稳居中西部首位,经济开放度日益扩大,被评为“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中国最佳表现城市”。过去五年,取得了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巨大进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初步实现“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过去五年,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丰硕,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法治成都”“廉洁成都”建设成效显著,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五年来的巨大成就,为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内外环境。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深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随着国家重大战略新布局将发生重塑更新,区域核心城市在更大领域和更广范围辐射引领的作用更加明显。
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发展迈入“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阶段,步入持续发展新轨道。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突出问题,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仍然是主要任务,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发展环境方面,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点多面广、竞争加剧,在同类城市中保持发展优势、在中西部城市中保持领先优势面临较大压力,竞争新优势尚未充分厚植;发展任务方面,面临做大经济总量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保持整体竞争力与刚性约束从紧、圈层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依然突出;发展动力方面,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创新驱动尚未成为发展的主引擎;群众期盼方面,民生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欠均衡;治理能力方面,社会治理新旧矛盾交织,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城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领导干部致力于创新开放经济体系建设的观念有待持续解放、能力和作风仍需不断加强。同时,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批准天府新区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中德、中法等国际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制定全市“十三五”规划,要主动顺应国内外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准确把握市情特征和时代要求,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科学确定发展路径,更加注重增长动力转换,更加注重发展布局优化,更加注重绿色优势转化,更加注重开放合作提升,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共享,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厚植未来发展优势,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抓好创新驱动、融入“一带一路”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谱写伟大中国梦成都篇章奠定决定性基础。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市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系统全面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增强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改革促开放,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立足西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努力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全面依法治市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主要目标。考量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主要支撑,未来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夯实实体经济,建设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服务业区域核心城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巩固提升在副省级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初步构建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发展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活家园更加美好,美丽成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国家门户城市。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城市作用,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建设现代治理先进城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城市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建设幸福城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着眼于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创新改革,率先构建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形成创新引领发展新格局。
推进协同创新。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院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推动部省市联动、校地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探索市校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环高校创新要素聚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
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展成都军工优势,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探索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深化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拓展“创业天府·菁蓉汇”创业平台,高水平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争取在蓉布局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制定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推动成都科学城突破发展,形成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新优势。
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合作创新水平,构建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及知名科学家和各类优秀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鼓励企业引进更多创新成果在蓉实现产业化。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支持成都企业、研发机构参与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推动先进技术交流和市场转化。健全企业投资引导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对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推动设立成都股权众筹交易所、固定收益类产品交易所、互联网金融资产和商品交易所。支持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在蓉设立区域性总部。争取设立成都知识产权交易所,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试点。组建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争取尽早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打造西部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企业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机制。设立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融合互动、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推动产业倍增、转型升级,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着力强链和补链,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高技术产业,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中坚力量。着力应用主导、重点突破,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型、先导型产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应用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新兴力量。着力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优化发展冶金、建材、食品、轻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特色和品牌,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稳固力量。着力高端引领、智能高效,促进信息技术向设计、生产、市场等环节渗透,开展重点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发展个性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推进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着力面向全球、高端嵌入,利用主导产业中西部领先的规模优势,促进成都制造业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打造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成都服务业2025规划》,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顺应贸易自由化、制造服务化、服务平台化、服务贸易化大趋势,强化服务核心功能。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会议展览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引领三次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建成国家重要生产性服务供给基地。发展商贸流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体育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世界美食之都、国际购物天堂、国际会展名城和国际赛事名城。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培育发展数字消费、物联网等服务业新业态,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提高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延展农业功能和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高端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着力提升成都产业品质。推动产业优链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引领全市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升级,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用建设,构建新常态下质量发展新优势,基本形成大质量大标准体系,打造成都质量、成都标准。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快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实施“天府品牌”培育计划,依托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自主创新企业和产品品牌。建立名牌企业数据库和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提高“成都造”的信誉度、美誉度。
(三)推动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推进大数据开放共享和云技术创新,发展大数据产业。支持基于互联网各类创新,有序推进“互联网+”农业、制造、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电力、环保、家居等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加快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推广按需制造、定制服务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推进互联网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网络展示、交易平台。
(四)完善发展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新体制。
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加快由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权益。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公平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企业、个人和行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培育区域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鼓励多种金融业态竞相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秩序。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效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进一步理顺市级和区(市)县收入划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构建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和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三、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统筹谋划市域空间、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在解决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联系紧密、环境优美的要求和“独立成市”理念,优化城镇体系,形成城镇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相匹配,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推进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城市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大都市区转型。
推进网络城市群建设。加快构建特大中心城、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以及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一体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城镇体系。坚持沿交通走廊布局城镇、沿生态隔离带划定城市分界线,优化提升“一轴双核六走廊”格局,防止区域粘连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打破圈层发展模式,塑造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领先发展,区(市)县和区域中心镇产业园区竞相发展,成都工业战略后备区、新空港产业功能区等新兴载体加快发展,努力构建制造业多极多点支撑发展格局。依托新一轮城镇规划体系和轨道交通体系,结合未来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促进中心城区和成都天府新区服务业高端聚集,支持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镇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优化服务业承载空间格局。以农产品供给、生态服务、农业休闲为基础,优化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布局。
推进人口合理分布。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推动人口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匹配。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天府新区和卫星城,逐步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公建配套、生态环境和产业园区建设,增强对产业、人口的吸纳能力。
(二)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按照“四态合一”理念,完善市域城镇功能体系,推进城市功能转型,提升大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高水平规划建设成都天府新区,加快建设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创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机制,探索空港经济区发展模式。实施北改优城战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老旧院落等改造,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精品城区。推进新型卫星城“独立成市”,加快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提升区域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小城市功能,优化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综合配套,推动市域城镇体系梯次发展。实施“小街区规制”,基本形成小街区系统。建立现代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优化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交通发展格局,实现中心城区加密成网、成都天府新区核心区基本成网、地铁通达卫星城、轨道交通全域覆盖,基本形成以“双核”为中心的半小时轨道通勤圈。加密、扩容和改造市域高速、快速路网,实现全市快速通道互联互通、有效衔接、高效转换。推进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实现中心城区各组团间、市域内相邻县(区)城市间、各乡镇与快速路网间半小时通达。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不断提升公交分担率。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市道路桥梁深隧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强人防工程体系建设,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全域供水保障体系和污水处理体系。加快李家岩水库第二水源地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促进节约集约用水,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电力、燃气管网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调储能力,构建全域覆盖、安全稳定的电力和燃气网络。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宽带成都”行动计划,建设全光网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构建移动、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展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港。实施“大数据”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实现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空间地理信息等数据资源集成、开发、应用。积极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拓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交通组织、地下空间、公共安全、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推进智慧政府建设,统筹政务大数据资源,推进成都政府云建设,完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标准和机制,加快构建新型政企关系和新型政民关系。
(三)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盘活农村土地、金融等资源,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推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扩大范围和提升质量,深化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全面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扎实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机制,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验试点,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验试点,完善农业生产激励机制。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村转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验试点,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和义务,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建立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四)提升成都人文魅力。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市共识,深化对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宣传,汇聚发展力量。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净化网络环境,提高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以建设文化之都为重点,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推进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文化品质,满足群众不同层次文化需求。
打造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文化产业与城乡建设、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性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强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交易中心,促进文化消费和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完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中介产业,加强文化执法监管,保障文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前提,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等国际文化品牌,深化打造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蜀锦蜀绣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壮大成都原创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古镇保护,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标性街区和建筑。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打造国际化的非遗产品设计、制造、贸易及集散中心,推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及生活化进程。加快建设“书香成都”和“博物馆之城”,全力推广“天府画派”,积极振兴川剧。
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新贡献。
(一)构建城乡生态体系。坚持保护优先,有机统筹“山、水、林、田、湖”,全面构建生态空间新格局。
认真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行“多规合一”,科学规划都市功能优化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都市生态涵养区、都市生态管控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区(市)县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筑牢和保护好生态本底。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线。提升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加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建设,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打造环城绿廊,建成环城生态区,强化生态隔离区建设,发展城市走廊间组团式绿地。保护提升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环抱生态屏障,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与保护,申报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强化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资源生态保护。强化震灾预防和地质灾害防治。制定出台生态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由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体系有机组成的绿色经济系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强化绿色价值观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推进低碳发展。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发展绿色交通,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充电设施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低碳出行。全面实施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建立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环境管理体系,降低再生资源回收成本,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由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置全过程系统建设,强化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衔接,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及低效、存量工业用地退出工作试点。
细化落实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分配和交易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交易制度和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和合同水资源管理。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协同推进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制定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条例和行动计划。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大幅减少重度污染天气。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加大岷江、沱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推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治理和噪音污染控制。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污染减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环保“一票否决制”,完善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突出抓好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交通源等重点领域污染减排。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及应急处理机制,重点防范和控制危险废弃物、危险化学品风险。健全环境信息、信用公布制度。建立完善岷江、沱江等重点流域和龙泉山脉、龙门山脉等重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成都经济区环境共治、生态共保的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
五、坚持开放发展,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进双向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快国际化城市进程,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一)建设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统筹推进空港、铁路、公路、航运、城市交通建设,完善对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构建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世界的国际内陆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区域物流中心。
建设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推动规划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全面提升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服务水平,加密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构建“一市两场、国际多直达、国内强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巩固国内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加快建成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建设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建成成兰、成西、成渝、成贵高速铁路,推动建设成达、成昆等高速铁路,打造高铁枢纽城市,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铁路运输体系。加大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力度,加快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推动实施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常态化高频次双向稳定运行,巩固提升西部最大铁路物流枢纽地位,努力构建联通欧洲泛亚桥头堡和国家向西开放的铁路门户枢纽。
推进国家区域性高速公路枢纽建设。加快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搭建成渝西昆贵菱形经济圈高速公路骨架,贯通国家高速路网,形成覆盖全域、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
加快建设国际区域物流中心。依托对外出川大通道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深化成都与泸州港、宜宾港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加快提升航空、铁路、公路三大口岸功能,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优化、互为支撑、统一协调的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创新大通关协作机制和模式,简化通关流程。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四川全域通关一体化,积极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进程。
(二)推进开放合作载体建设。优化完善布局,拓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结算、研发设计等功能,培育发展口岸经济,完善对外经济战略布局。
加快建设国家级中韩创新创业园和中德、中法等重点国际产业园区,不断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科学布局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点产业园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临港工业区建设。鼓励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在创新型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培育发展口岸经济,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扩区增容,争取更多进口商品进境指定口岸。打造跨境电商快递分拨中心、保税展示中心和网上快速结算中心。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三)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有效引进境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与韩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特色优势产业和技术合作。拓展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以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在蓉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
鼓励企业“走出去”。编制产业指导目录或国别投资指南,指导本地企业对外投资、开拓市场,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建设项目。
创新外贸发展模式。优化加工贸易结构,积极稳妥承接整机生产、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研发、结算等项目转移。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开展跨境支付、境外人民币贷款等创新金融业务。
加强城市营销与推广。规划建设成都领馆区,吸引更多外国领事机构、国际性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国际性机构落户成都。建立国际会展活动引进和申办联动机制,办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国际性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密切科技人文交流,拓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发展更多国际友好城市,广泛开展教育、文化、科技、人才等合作。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联谊,用好海外侨务资源。
(四)扩大和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探索成渝西昆贵菱形经济圈开放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联通、要素资源流动、产业互补、政策协同等领域深度合作,推进一体化对外开放,共同构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支撑。
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深化与重庆市合作,加快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合力打造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深化成都经济区“1+7”城市区域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快成阿、成甘、成资、成德、成眉、成雅等合作园区建设,推进对口支援甘孜州工作。
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链合作,积极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多领域合作,推进科技、人才、信息等合作共享。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加强投资及贸易往来,加快港澳(成都)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
(五)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争创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投资促进机制,推进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六、坚持共享发展,顺应人民生活新期待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构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减灾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资源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作用。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垄断,探索管办分离多样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二)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均衡化。坚持公办公益为主,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深化国家“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示范区建设,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建设,推进“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逐步推进有条件的区(市)县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办好特殊教育。
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中考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发展。提升市属高等院校教育水平。拓展终身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建设中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智慧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展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快中西部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国际友城教育合作机制。支持国际学校健康发展。深入实施“留学成都”计划。扎实推进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高水平举办都江堰国际论坛等教育国际会议,整体提升成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实施青年、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失业人员和民营企业六大创业行动计划。加强就业援助,促进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兴产业从业人员专项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与落户政策挂钩制度。
(四)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建立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工资分配中的决定作用。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五)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投入增长、资金监管、社会参与和群众自主发展等相关帮扶机制。分类实施就业扶贫、助学扶贫、医疗救助扶贫、低保兜底扶贫和灾后重建扶贫,以更高标准减少城乡相对贫困户。重视城市扶贫工作,加大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相对贫困村发展能力,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高标准推进对口支援地区扶贫工作。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优化城乡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程序,推进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按照统一部署,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制度,探索整合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规范商业保险参与大病保险经办管理。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制度。推动建立适度普惠性儿童福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落实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七)推进健康成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医疗联合体发展,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发展。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实施市民体质提升计划,推进全民健身,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推进成都国际医学城建设,加快国际医院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医疗服务水平的医疗机构,加强与国际卫生组织等机构合作联系。
(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建设和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家庭养老,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扶残助残保障与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凝聚实现“十三五”规划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要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形成各级各部门联动抓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探索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策全程记实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及纠错纠偏、责任倒查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严格落实“三重”用人导向和“三个六”用人原则,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治蓉兴蓉干部队伍。
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主,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加强农村、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产业园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完善依法决策的制度和机制,规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职责权限。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制度。
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做好地方性法规制定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全面推行综合执法,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尊重司法规律,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机制,完善对合法权利的司法保障,健全对权力的司法监督。
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构建完备的普惠型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西部法律服务中心。
(三)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确立人才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布局。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引进培养、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扶持服务等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以“成都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更大力度地引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推进各类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建设。加强以提高人才贡献率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加快构建管理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新型人才治理体系,营造宜业宜居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多元治理格局,凝聚改革共识,汇集发展力量。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基层治理机制,健全事务准入制度,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
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利益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筑牢社会稳定民心基础。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建设诚信成都。
健全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着力培育安全文化,引导社会成员确立共同防控风险的理念。深化“平安成都”创建,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城市安全、市民安宁、社会安定。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援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食品安全准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五)凝聚各方力量团结奋斗。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扬民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调,依法保障群众各项权益,激发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各级政协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实效。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各界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推动成都发展上来。
(六)确保“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编制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目标要求、战略任务、重大举措。各区(市)县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地区的“十三五”规划,尤其要制定明确体现新的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强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注重可操作性,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谱写伟大中国梦成都篇章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