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记忆︱档案里的故事:建院选址
编者按: 学校诞生、成长、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缩影。让我们用档案唤醒记忆,重温成中医历史,礼赞新时代发展。
建校选址
■撰写人/吴丽娜
1956年5月中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了全国中医学院筹建会。随后,由四川省卫生厅负责筹划,先后调派张华、刘洁、许允安、罗福基等同志,借用原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地址于1956年7月5日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委员会筹备处”。1956年9月,学校借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校址正式开始招生办学,校址选择工作同步进行。
为了顺利展开建校工作,建校筹备处组织人员前往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 科大学)、重庆第一中医院(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重庆第二中医院(现重 庆市中医院)、第七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和附属医院等单位参观房屋 设计、内部设备等,同时去函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中医学院及其他医校获取建校有关资料,为建校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根据中央最初要求,中医学院须在五年内实现学生名额达2 400名,附属医院床位达6。0张的任务,建校筹备处负责联系、选择、确定校址工作。成都 市城建委先后提供了四处基地。一是北门外城隍庙西面,面积够用,但缺水电设备且系洼地,环境不佳。二是北郊魏家花园附近,建设条件具备,只是面积不够用。三是城内春熙路东段以北,处于繁杂地区,又涉及大量搬迁,不适教学使用。四是东北郊环沙西路以北,处于住宅区内,有水电设备、交通便利、 距城区1 000多米,且环境亦较幽静、土地亦较平坦,适于建校之用。
后经卫生厅、城建委及建校筹备处一同前往实地勘察研究,最后决定在东 门外环沙路附近约290余亩(1亩r 666.7平方米)进行勘测。于1956年11月 初完成了地形测量、绘制并报城建委核实规划建筑红线,初步确定建院范围。 但是,后因中央要求将任务缩减为学生名额1 400名,随即重编计划任务书,修改工程投资概算和物资调拨申请工作。1957年国家物资紧张,12月4日接中央指示明确基建任务暂缓,全部申请工作停止进行。按照省政府统一规划,1958年2月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成都中医学院。原四道街校址交予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同时成都中医学院 迁校于成都市通惠门外新罗路13号原成都医士学校旧址,即现在的十二桥校区。
撰写人简介:
吴丽娜,女,汉族,1982年1月出生,籍贯浙江金华,硕士研究生, 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就职于成都 中医药大学档案馆,长期从事高校档案管理、档案学基础理论及校 史相关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
(档案资料:原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校址)
(档案资料:校内原始记录)
(档案资料:1958年2月3日,四川省教育厅发文《撤销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合并到成都中医学院设立中医进修班》)
(档案资料:建院初期的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