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第一期“医+文”科研思路与方法培训班
我院成功举办第一期“医+文”科研思路与方法培训班
12月19日至22日,我院成功举办第一期“医+文”科研思路与方法培训班。本期培训面向全校从事“医+文”科研的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文为医用,医文融通”为主题,线下封闭式培训4天,32学时,共培训50名学员。 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希,科技处副处长余成浩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培训邀请了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和中浚教授、药理教研室王家葵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陈果研究员,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体育健康学院刘天宇副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刘继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进行授课,为提高我校“医+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水平医文融通研究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开班仪式上,张希强调,通过本次培训,进一步提升我校社科类中医药人才的科研水平,带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余成浩指出,学员们要在培训期间相互交流切磋,如琢如磨,共同进步。
和中浚教授以《中医论文、著作及标书选题及撰写思路》为题向大家汇报,结合自身经历陈述如何在读书、教学、临床等方面确定选题,系统梳理了论文的撰写思路并举例论证。他强调选题要有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读书和思考中积累学术修养。选准研究方向,形成学术优势,选题要独特、独到、出彩,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创新意识,提出独特的学术观点。
王家葵教授以《假设与求证》《<本草经>年代与郡县、佚文研究示范》为题,结合自己的学术生涯、成长经历,以身示范,通过丰富的研究案例如《<本草经>年代与郡县、佚文研究示范》等示范分享如何发现问题、搜证、举证,以及如何积累知识。他指出现代学术研究有信息获取渠道便利、学术发表平台多样化、学术交流便利三大特点。对此,提出了熟悉本学科基本文献、掌握相关学科通识、在研究中学习进步三个基本点。在交叉学科研究中,一定要“走正路”,融入学科学术圈,洗脱“习气”,按照学科规范进行研究。
陈果研究员以《论文撰写与学术发表》为题,以期刊审阅者的角度向大家介绍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从选题题目、选题原则、选题方法以及论文发表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一篇论文是如何写就和发表。他指出要恪守写作规范和学术规范,如在论文容量、结构设计、论证步骤、写作格式、语言表达、注释引用和标点符号等要规范一致,要坚守学术规范,禁止抄袭剽窃、一稿多投、注释有误和“伪注”等,好的学术论文是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和规范性的有机统一。
刘天宇副教授以《社科类项目选题与设计》为题,系统梳理了社科类项目申报过程,如选题定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创新点等,重点详细论证如何选题与定题。他强调选题与定题是成功的关键,好的题目一定是凝聚共识,鼓励大家一定要多写敢写,好的申报书是写出来和改出来的。
刘继刚教授以《医史文献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注意事项》为题,系统阐述医史文献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内容,运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抽丝剥茧论证申报过程的注意事项。他强调要有强烈的理想信念,要关注理论前沿,在学术领域内领悟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理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思路,不断打磨申报内容,大胆创新。
于赓哲教授以《外史因素与医学史研究》为题,以标本的概念、儒医、印刷术、民国时期中医西医争鸣等方面探讨了医疗社会的三大任务,即疾病、医疗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医学观念对文化的影响、历史背景对医学的影响。他指出受西医话语权的影响,我们的话语模式需要转变以迎合西医话语模式为主的历史惯性,回归古典医学的本来面目,以古典医学的理论和经验为基础,结合西医所长,融合而成新中医是可行的路径。
闭幕式上,任玉兰院长指出,此次培训班是为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医文融通人才而开设,希望学员们能学有所用,在未来科研道路上培养交叉意识,问题意识,跳出“一病一方”的原有框架,在更高的视角和格局下思考中医学的发展。以本次培训班为契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医+文”学术氛围,为中医学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各小组认真组织讨论,积极分享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拓宽了学术视野、强化了问题意识、系统学习了论文的写作发表和社科类项目选题申报,老师们的学术之“精”,品格之“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国学院将以此次培训为基础,继续加强医学与文史哲的交叉培训,不断提高“医+文”科研思路创新能力,为发展壮大“医+文”科研队伍积蓄力量,扎实推动我校医文交叉学科建设。
文:董国庆、陈思宇
图:文莉、冯秀麒、马欣睿、曾涵钰、霍丽萍、周鑫宇